做農業活動做多了,目標族群其實看得很清楚,就像是常常跟學生講的,不管你要溝通什麼事情,或是行銷什麼事情,選對溝通族群,摸清楚他們的特性與特質是第一件重要的事,其實這跟市調與統計學還真有那麼一點關係,做久了,很快就可以「嗅」出哪個族群的特性。農業活動的目標,其實多半是比較「勤勞」的人,在都會區,通常是注重養身、生活品質或是家庭主婦(主夫)會特別在意「本土」的農產品;鄉下的話,還是很在意價格與促銷,能夠轉個彎的,就是休閒農業(這就大小通吃)。
目標對象一旦看清楚了,由特質來塑造農產行銷就顯得不是那麼困難。
農產品的行銷另一大困難,就是不像其他行業可以一次投資大筆行銷預算,都需要「蠶食」的方法來做,所以在能夠搭順風車的機會時,深諳農業行銷的人大概都不會放過。開心農場絕對是近年來一個農業很開心能夠搭上便車的行銷事件。
由於Facebook(臉書)的爆紅,又媒體推波助瀾在電視、報紙狂打開心農場與偷菜,還去挖掘一些社會事件扣上開心農場,這一波開心行銷就打得火熱,只要是能夠沾上一點邊的,就拼命消費這個「開心農場」行銷,至於內容是不是掛羊頭賣狗肉或是真的開心,好像變得不是那麼重要。
不過,開心農場的開心行銷精神倒是值得研究的。首先,臉書上的開心農場為什麼會紅,可以看到的幾個重點包括:
- 社群概念,互相可以去別人家的農場。有共同的話題。大家都在說。
- 「偷」菜與「被偷」菜,跟「偷窺」能讓人刺激的原理所差不遠。預想不到的刺激!
- 簡單、容易玩,老的小的,會電腦不會電腦,隨便教一教就會了。
- 媒體炒作,新聞事件,八卦...
這股開心浪潮可以延續多久,不知道?!但是,開心行銷熱,顯然還有一陣子商機...回頭想一想,怎樣讓大家更「開心」、常常「開心」、互相「開心」,就是成功的「開心行銷」。